考点5:根据具体语境,分析语言特色
【考情梳理】
★词语的赏析★
从词义的角度
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→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→③表达的情感。
格式:加点词语的原意为……,这里指……,表达了人物……的思想感情。
从词性的角度
①判断词性→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→③表现出的作用,即人的形象、品质等。
A.动词、形容词:
××动词(形容词)极富表现力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……。
B.副词:
××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(限制)了××一词,贴切形象地体现了……的特征,表达了……的情感。
C.叠词:
运用
了叠词
××,音律和谐,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,读起来朗朗上口,富有音韵美。
D.拟声词:
运用拟声词××,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的情态美,流露出作者……的情感。
从修辞的角度
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→②修辞的作用→③表达的情感。
格式:加点词语运用了(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反复)的修辞手法,写出了……,表现/达了事物/人物……的特点/情感。
从人物描写的角度
①运用的描写手法→②描写手法的作用→③表达的情感。
格式:××词是××描写,该词写出了人物的××特点,表达了作者的××情感。
★句子的赏析★
1.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。
先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,然后结合语境,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具体赏析。
修辞手法
赏析思路
比喻
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把xx比作xx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,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。
拟人
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,把xx
当做
人来写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,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。
夸张
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,突出了xx的xx特点,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。
排比
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,强调了xx物的xx特点,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,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。
反复
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,突出、强调xx内容,增强了表达效果。
反问
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,加强语气,发人深思。
设问
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,能引人注意,启发思考,突出xx内容,使文章起波澜,有变化。
2.从描写的角度赏析。
先判断该句的描写对象和使用的描写方法,再结合语境,根据该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进行赏析。
分类
类别
特点
作用/答题规范
根据描写对象分类
环境
描写
自然
环境
指对自然界的景物,如季节变化、风霜雨雪、山川湖海、森林原野等的描写。
①表现地域风光,提示时间、季节和环境特点;
②渲染……气氛;
③烘托人物……心情(感情);
④衬托人物……精神品质;
⑤为……做铺垫,推动情节发展;
⑥揭示主题。
社会
环境
指对能反映社会、时代特征的建筑、场所、陈设等景物以及民风、民俗等的描写。
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;
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;
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;
④为下文人物性格
描写做
铺垫;
⑤推动情节发展,深化作品主题。
人物
描写
外貌
描写
描述人的身材、容貌、衣着、打扮以及仪态、风度、习惯、特点等。
作用:
①反映人物心理;
②刻画人物性格;
③交代人物的身份、地位;
④推动情节发展;
⑤揭示文章主题。
答题规范:
运用了(动作、神态、外貌、心理、语言)描写,写了……内容,突出了人物……特点,表达了……情感。
语言
描写
对人物的独白、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。
动作
描写
又
称行动
描写,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、动作的描写。
心理
描写
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(内心感受、意向、愿望、思索、思想斗争……)的描写。
神态
描写
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。
根据描写角度分类
正面描写
(直接描写)
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。
写出(表现)人物特点(如:性格、心理、情感等),给人直接、真实、具体的感觉。
侧面描写
(间接描写)
从对其他人物、事物的描绘、渲染中,烘托描写的对象。
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;
②使主题更加深刻、含蓄。
3.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赏析。
(1)描写句:根据语境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。
(2)抒情句:联系全文情感,结合语境,分析句子表达的情感。(抒情性散文常考)
(3)议论句:联系全文主旨,结合语境,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意思。(议论性散文常考)
【答题规范】运用了……的表达方式,点明了(写出、抒发或交代)……
4.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赏析。
对比、衬托、抑扬、铺垫、伏笔、照应、借景抒情、托物言志、
动静结合、虚实结合、联想想象、正侧面描写相结合、
(欲扬先抑、以小见大)
5.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。
一、(2022·辽宁沈阳·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(沈阳市第二十三中学)
校考二
模)阅读选文,完成下面小题。
母亲的“手中棍”
张金刚
①“哒哒”,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,回荡在医院走廊,有些突兀。我搀着母亲的左臂,母亲右手拉着木棍,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。“哒哒”,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,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。
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,正好给生病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。
③其实,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,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。只不过,先前那根
棍总是
被母亲自如支配,“
舞
”在手上,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。
④“娘,我回来了!”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,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,挥舞木棍,搅着
【记叙文专题阅读】专题05 根据具体语境 品味语言特色(含解析)-2024年中考语文精讲精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