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堰区初中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
七年级历史试题
请注意:1.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
2.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,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。
第一部分选择题(共20分每小题1分)
1.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。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,它见证
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。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
20
50
100
稻作农业
干栏建筑
划桨行舟
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
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
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
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
A.000
B.000
C.000
D.000
2.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,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
A.炎黄战蛋尤
B.黄帝建宫室
C.舜让位于禹
D.启继承父位
3.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朝,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
A.商汤灭夏
B.武王伐
C.平王东迁
D.商王盘庚因洪水泛滥迁都城到殷
4.下列典故或成语与秦国灭六国有关的是
A.问鼎中原B.合纵连横
C.卧薪尝胆D.风声鹤喉
5.历史活动课上,一学生说出这样的台词: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
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”。他代表的思想流派应该是
A.儒家
B.道家
C.墨家
D.法家
6.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,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,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
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③朋友送给我一部《伤寒杂病
论》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
A.00
B.00
C.@0
D.@0
第1页共9页
7.西汉王朝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,开始进入鼎盛时期,是在
A.汉高祖时候B.汉文帝时候C.汉景帝时候D.汉武帝时候
8.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小强妈妈问小强:“隶书、金文、小篆、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
的是哪两种?”其正确的回答应是
A.甲骨文、隶书
B.甲骨文、金文C.金文、篆书
D.金文、隶书
9.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
A.秦朝B.汉朝C.唐朝D.宋朝
10.(汉)陆贾在《新语》中写道“秦非不欲为治,然失之者,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。”这句话
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
A.刑法太严酷
B.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
C.陈胜吴广爆发了起义D.可怕的殉葬
11.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其中,在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最
先发挥作用的是
A.造纸术B.指南针C.火药D.印刷术
12.《帝国的终结》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,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
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.书中说“秦,虽死犹存,它亡得悲壮”.从政治上看,“秦,虽死犹存”主要是指
A.统一度量衡、货币B.焚书坑儒C.统一文字 D.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
13.微信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重要。如果古代有微信,那么在项羽的微信朋友圈,下列人物
最有可能被拉入黑名单的是
A.刘备
B.刘邦
C.蔡伦
D.华佗
史
14.下列史实,可以通过右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
记
①秦始皇统一货币、文字
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
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
④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赵州桥
A.00
B.@0
C.00
D.@0
15.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。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
学家。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
A.迎汉献帝到许昌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
B.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,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
C.与孙权、刘备联军战于赤壁
D.220年,改国号为魏,定都洛阳
第2页共9页
16.秦始皇的“焚书坑儒”与汉武帝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
A.加强思想控制,维护统治B.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
C.都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D.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
17.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,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
三国鼎立
魏孝文帝
北
赤壁之战
A.中华文明的起源
B.统同一国家的建立
C.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
D.繁荣开放的社会
18“文景之治”、“光武中兴”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
A.整顿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B.提倡节俭,减轻刑罚
C.兴修水利,奖励耕织D.轻薄赋,减轻农民负担
19.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肥水之战时的情况
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喉④破釜沉舟5揭竿而起③斩木为兵
A.034 B.2356 C.023 D.456
20.《沂蒙山小调》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。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,城内的“洗砚
池”“晒书台”等遗址,留下了东晋“书圣”的不朽作品。这位“书圣”是
A.顾恺之
B.陶渊明
C.王羲之
D.司马迁
第二部分非选择题(共30分)
21.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。巩固统一,维护社会稳定,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。阅读以下相
关材料,回答问题:(8分)
材料一:秦王扫六合(六合,天地四方。扫六合,横扫天下之意),虎视何雄哉!挥剑决浮云,诸
侯尽西来。
李白《古风》 (节选)
(1)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?(1分)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统一了中国。请问:秦的统一有何历史
意义?(2分)
第3页共9页
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(含答案)